怎么跟哈尼族结婚


1. 哈尼族男女如何恋爱和结婚的

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,表示已经长大成人,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。

哈尼族青年男女,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,村寨中还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。叫做"公房”。

过去哈尼人一直沿袭着古代遗留下来的“抢婚”的习俗。 抢婚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,不经媒约提亲,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,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,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,让他们结为伉俪。

另一种情况的抢婚,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,双方相互爱慕,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。 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,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,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。

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,便合谋策划出“抢婚”的喜剧。 “抢婚”那天,男方邀约几个知心朋友,埋伏在事先选定的地点。

女方按预约或借故背水,或 借故上山砍柴,或下地劳动,以摆脱父母的控制,来到指定的地点让自己心爱的人“抢”去。 当姑娘出现在指定的地点时,小伙子们一拥而上,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。

被“抢”的姑娘虽然满心欢喜,但这时要徉装挣扎,拼命大哭大叫,让寨里的人知道她“抢”了。女方父母听到呼救声,虽然心中已明白是怎么回 事,仍手持棍棒佯装追赶。

姑娘被“抢”走之后,被送到男方的亲友家藏上一二天。 之后,男方父母再次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,把姑娘已被“抢”到男方家的事公开告诉女方父母。

女方父母见木已成舟,只好同意婚事。 恋爱: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,表示已经长大成人,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。

哈尼族青年男女,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,村寨中还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。 叫做“公房”。

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。他们时而在公房里嬉戏,时而在山林间出没,时而在草地上跳舞,时而互相对歌,时而在一起促膝私语,时而又出双入对……一旦情投意合,两厢情愿,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。

青年男女一旦结婚成家,就不能再去公房,也不能再参加类似的交往活动,如果离了婚,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样的权利,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场合继续进行男女社交活动。 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还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,协调爱情纠纷,并协调不同村寨间男女青年的爱情关系。

婚俗: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,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。到了新娘家后,要拜见岳父岳母,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。

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,这就是哭婚的习俗。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,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。

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,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,一直送到男方家。嫁妆通常有箱柜、衣服、被褥、农具等,还有糯米饭、染成红、黄、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。

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,一只巴箩,弟弟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。 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,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。

一路上唢呐声不断,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。无论天气如何,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。

在红河一带,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。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、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。

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。这时,歌手开始唱起古老、庄严而幽怨的哈尼(送嫁歌)在歌声中,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,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,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。

出了新娘家门后,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,只准挨打,不准还手,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。 这时候,新娘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,看见新娘到来,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,并排置于路的左边、中间和右边。

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、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。新娘过来,跨过火把,扯断白线,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,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。

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,迎亲方式是领婚:男方家派出媒人、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。领婚者到了女方家,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。

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,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,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。想尽种种办法,通过层层关卡,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,又经过一波三折,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。

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,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,以庆贺领到了新娘。 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,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,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。

进门的时候,新郎高高站在门上,让新娘从底下通过,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;跨门坎时,新娘要右脚先进,左脚后进,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,荣华富。 新娘进家后,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。

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,其他人不能参加。红河一带,新娘到了夫家后,先向祖先神位磕头,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,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,表示永不变心。

在西双版纳,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,然后才能进入村子。 。

2. 云南哈尼族买婚风俗.

云南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,婚俗也有所不同。

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,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。到了新娘家后,要拜见岳父岳母,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。

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,这就是哭婚的习俗。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,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。

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,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,一直送到男方家。嫁妆通常有箱柜、衣服、被褥、农具等,还有糯米饭、染成红、黄、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。

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,一只巴箩,弟弟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。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,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。

一路上唢呐声不断,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。无论天气如何,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。

在红河一带,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。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、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。

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。这时,歌手开始唱起古老、庄严而幽怨的哈尼(送嫁歌)在歌声中,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,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,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。

出了新娘家门后,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,只准挨打,不准还手,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。这时候,新娘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,看见新娘到来,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,并排置于路的左边、中间和右边。

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、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。新娘过来,跨过火把,扯断白线,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,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。

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,迎亲方式是领婚:男方家派出媒人、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。领婚者到了女方家,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。

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,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,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。想尽种种办法,通过层层关卡,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,又经过一波三折,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。

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,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,以庆贺领到了新娘: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,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,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。进门的时候,新郎高高站在门上,让新娘从底下通过,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;跨门坎时,新娘要右脚先进,左脚后进,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,荣华富。

新娘进家后,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。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,其他人不能参加。

红河一带,新娘到了夫家后,先向祖先神位磕头,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,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,表示永不变心。在西双版纳,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,然后才能进入村子。

到了甲方家门口,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头发,为新娘洗手洗脚,新娘才能进入大门。婚礼酒宴上,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鸡肉和猪右前腿,然后给宾客一一敬酒。

这时,由会唱哈尼调子的老人来祝福新娘头胎生女儿,二胎生儿子,并劝戒夫妻要和睦相处,白头到老。婚礼的最后是强迫本村年龄较大而未婚的人吃猪尾巴。

墨江、红河一带,新婚之夜,禁止新郎新娘同房,据说同房会导致爱情不长久。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里说话,或闹洞房,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。

这一夜,新郎新娘要分红鸡蛋、红糖、糖果、香烟等给宾客吃,以示喜庆。宾客不分男女老幼,都要参加唱歌跳舞,尽情欢娱,通宵达旦。

新娘到了男方家,要举行一定的仪式,以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,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参加砍柴烧火的仪式。

在墨江等地,新娘第二天鸡叫时要到河里或秽槽边去背水,用背回来的水烧火做饭招待客人。新婚夫妻还到地里共种一糖瓜,以象征今后幸福美满,儿女兴旺。

红河、元江一带,新娘第二天鸡叫头遍去背水时,要撒一把米到井里或河里,表示自己已成了喝这口井,这条河水的人。举行完婚礼后,一般要回门。

红河一带,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,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、亲友品尝,下午再返夫家。在墨江等地区,新娘于结婚的第二天回门,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长住,只有农忙时丈夫来喊才到夫家住几天,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到夫家长住。

在西双版纳一带,新婚三个月内,新娘在公公、叔父的陪同下,来娘家回门,并携带礼物给娘家,返回时,娘家也赠送礼物给新娘。 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。

这种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:由一长者做媒,选定日子带一筒酒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。男子随身携带一顶篾帽,一床被子,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,婚礼便告完成。

哈尼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,一般就要与父母分家独立生活,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,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、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。哈尼族家庭关系中,以长者为尊,晚辈很尊重长辈,也很听长辈的话,在家庭中,夫妻关系融洽,离婚的较少。

如离婚,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;由一中间人主持,男方砍一木片,两侧各砍三道小口,。

3. 哈尼族的婚俗是什么

哈尼族碧约人的婚俗特色,在姑娘帽子上体现得十分充分。

碧约姑娘在未成年时,每人头上戴一顶六角帽。成年后,要再加戴一顶,因为一旦被小伙子抢去,回家还有一顶。

碧约人对戴帽子是十分讲究的,姑娘不戴帽子是大不敬。碧约姑娘成婚后,要到怀孕才将帽子改为包头。

在哈尼族卡多人中,如果姑娘长到16岁,父母就会在她的住房的墙上开一个窗,叫“露”,这样姑娘就可以通过“露”和小伙子谈情说爱了。每到晚上,小伙子来到姑娘墙外,站在“露”外唱歌,如果姑娘有意,就回答他。

并开了窗让你见他。如果不理你,那小伙子只好走开。

哈尼族叶车人在男女交往中,如果双方都有意,就在白伞下细谈。如果大家都没带,向别人借也可以。

叶车人最热闹的节日是“抛松毛”活动,这个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好场所。大家将松毛采下,抛向自己的意中人,按照叶车人的规矩,抛给谁的松毛多,就表示对谁的情意深。

哈尼族支系较多,婚俗也多,其中有几种十分有趣。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老人唱调子祝福,祝福新娘第一胎生女儿,第二胎生男孩。

在婚礼上,村寨中的孩子还要将牛粪、猪食、灶灰拌成的稀泥抹到新郎新娘的身上,以示对他们的祝福。到婚礼结束,还要将本寨年纪最大而又未婚的男子找来,强迫他将特意留下的猪尾巴吃下,最少也要舔一下,勉励他不要做情场上落伍者,赶快物色对象结婚。

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碧约人举行婚礼时,新郎站在自家门口,分开双腿,让新娘从胯下钻过去;卡多人在婚礼接近结束时,新娘还要为每个前来帮忙的人端上一盆洗脚水。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。

姑娘出嫁的时候,需要一个年龄相当、美貌而干净(家中父母兄弟健在、无死于非命者)的女郎作伴娘,称之“陪婚”,当地人称做“米确”。 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,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,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,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,表示心甘情愿,海枯石烂不变心。

当晚,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“公房”里过夜,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。据说,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,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。

第二天晨鸡啼头遍,新娘手抓一把白米,在新郎姐妹的陪同下,到村外井里背一背泉水。到了井边,将白米撒进井水中,表示新娘已成了喝这眼井水的人。

全家老少喝上新娘背回的泉水,感到无比甘美。等到日头高升,新娘随同陪婚女郎背着用巴蕉叶包的掺着鸡蛋的糯米饭回娘家去。

糯米饭的包数必须与女方村里的户数相等,以便分送给各户,表示对血亲祖根的确认与孝敬。当天黄昏时分,新娘单独返回夫家,方可与夫同居。

即使是情投意合的夫妻,初婚期间,新娘每轮(十二天)也只在夫家住二至三天,日后每轮逐次增多,过一两年后就不再每轮必回娘家了。 属于凭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结婚的,当初每轮只在夫家住一两天,日后减少时日,以至不再回夫家。

这种分住两地的习俗谓之“坐家”或“不落夫家”。“坐家”期间双方都有充分的社会自由。

这里的姑娘每人都有一个精巧别致的细篾笆盒盒,可容一斤饭。每当娘子回夫家的时候,就用这个系有彩带的小篾盒,盛满白花花的大米饭和火熏猪肉干巴、腌鸭蛋等佳品回去。

这小盒饭当地人称“合嘎拖”,意即包晌午。据说,凡做娘的都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,恼羞而饿着肚子,包响午表示亲娘的一付慈善心肠。

当然,响午饭带到夫家,娘子并不背人独食,有时是小夫妻一同享受,而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了丈夫的弟妹们吃。

4. 我国的哈尼族婚俗有什么不同

居住在滇南哀牢山上的叶车人(哈尼族支 系)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。

姑娘出嫁的时 候,需要一个年龄相当、美貌而干净(家中父 母兄弟健在、无死于非命者)的女郎做伴娘, 谓之“陪婚”,叶车语称为“米确”。新娘接到 夫家先要进入大房,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,再向酒席上长辈行埋头礼, 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的饭,表 示心甘情愿,海枯石烂不变心。

当晚,新娘与 伴婚女郎在新郎的“公房”里过夜,一般不与 新郎同居。据说,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, 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。

5. 哈尼族和回族能不能成亲

哈尼族家庭是父权制家庭,男子主管生产、出售牲畜等大事,妇女负责家庭琐事,如饲养家畜,烧火做饭等。

妇女如能多生儿子,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丈夫基本平等。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另盖房子。

父亲去世后,长子迁入母房行使家长职责,瞻养老人,次子幼子成婚后即分家自立门户。过去,无子也不可招婿上门,现在可以招婿上门,也可与其他民族通婚。

而回族,众所周知回族信伊斯兰教,对通婚有严格的限制。(虔诚的穆斯林家庭禁止家庭成员与非穆斯林通婚,如果要结婚,非穆一方需要皈依伊斯兰教信仰并进行洗胃和一系列仪式;非穆不接受以上条件情况下,穆斯林如果执意与非穆通婚,很可能被要求断绝与家族的关系,赶出门户。)

6. 哈尼族的恋爱,婚育风俗有哪些

哈尼族风俗习惯(三) 批甲 居住在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糯美人的姑娘们,一到十七、八岁,身上便会佩戴上一种名叫“批甲”的装饰物,表示她已经长成大人,可以接受小伙子的爱情了。

“批甲”约一市尺长,是一种以数十股蓝线缨穗特制的饰物,做工精细,形状别致大方。把它戴在身上,走起路来,随身躯的摇摆而左右摆动,使糯美姑娘越发显得体态婀娜。

“批甲”除用于装饰以外,还因为糯美人有一种风俗:大姑娘背后若不系有遮盖臂部的“批甲”,将被视为不文雅不讲礼貌。 说亲奇俗 居住在云南金平的哈尼族有着奇特的婚姻习俗。

比如,当媒人就很不容易。小伙子看中某个姑娘后,爹妈即开始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。

尔后,男方父母买一只新饭箩,放进一包毛烟,一对新梳子,一小把野麻。入夜之后,媒人一只手举火把,一只捧着新饭箩前往女方家。

按照风俗,媒人不准讲话,进门前先咳嗽三声,以告女方家人,然后媳灭火把,把饭箩放在女方家的火塘的烤板上。两个煤人各取一只烟筒,在火塘边抽烟。

吸几口后,分别把烟筒递送给女方父母抽,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。烟筒转了两圈后,媒人就走了。

第二天鸡叫头遍时,姑娘悄悄走进男方家,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饭箩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。第二天晚上,两个媒人象头一晚上一样,再把饭箩拿到女方家。

如女方同意,就不再送回饭箩,算是订婚了。如第三天一早,姑娘再将饭箩送回,则表示姑娘谢绝小伙子的爱情。

出嫁带背箩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,在姑娘出嫁时,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。 背箩用金竹编制,上面编有二十四朵“大各阿依”(碧约语“蕨蒺花)或八角花,这些花无论从正面或从侧面看,都呈立体状,维妙维肖。

背箩编成后要漆上桐油,使其牢固且美观。 姑娘出嫁那一天,要把崭新的被褥、衣服和其它嫁妆装在背箩里面,由姑娘自己背着,一直背到婆家。

从出嫁这天起,这个背箩,就成了姑娘一辈子的生活用具。无论是回娘家,走亲戚,还是赶街,都要背上它,用它装置物品。

阿茨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。他们的民歌种类繁多,尤以山歌著称。

哈尼族称山歌为“阿茨”,唱为“古”,“阿茨古”即唱山歌。 “阿茨”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,即兴而歌。

凡四季天象、农事生产、人情世态、家乡山水,以及男女青年寻伴求友等等,无所不及。其曲调音色高亢嘹亮、奔放粗犷,具有清新明快的阳春三月,或云淡天高、清风宜人的夏秋之际,悠扬清脆的“阿茨”声此起彼伏,从回音飘荡的河谷里,从潺潺流淌的清泉边传来,或萦绕于芳草如茵的山坡上和幽静的丛林深处,有如银铃摇荡的清音,又象群蜂取蜜的“嗡嗡”声,娓娓动听,令人神往陶醉。

由于多数哈尼族青年不识字,因此,“阿茨”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成了男女青年表达感情、寻伴求友、倾述衷肠的媒介。很多幸福美满家庭的恩爱夫妻,就是通过“阿茨”结识的。

因为“阿茨”较多地反映了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,故歌唱的时间、地点和对象都很严格,夜晚不能唱,屋内和村里不能唱,在同宗族异性血亲面前也不能唱。从此中隐约可见哈尼族严格的氏族外婚制的历史遗俗。

奇特的“离婚证”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。但是,在过去,它还是哈尼人的“离婚证”呢! 从前,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哈尼族,婚姻不办任何登记手续,没有任何法律保障。

离婚时,请来证人,找来一根碓嘴,由证人放在大门站槛上,用斧刀均匀地剖成两半,交男女双方保存,作为离婚的证据。如果双方真的没有一点感情,不可能再在一起生活了,那他们就会把各自所得的一半碓嘴消毁。

如果双方是由于受到父母、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离婚的话,他们就会把各自的一半碓嘴收藏好,等避过风头,时机成熟,又拿出来合在一起,欢欢喜喜地复婚。 布孔人的恋爱与婚礼 不论是在繁忙的播种、收获季节,还是在平常的砍柴、放牧活动中,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,他们把勤奋的劳动作为献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的珍贵礼品。

布孔人的青年男女,通过劳动、交往,二人相爱之后,女方便赠男方自己亲手织的,绣得十分精巧的布裤带;男方赠给女方一顶有花纹的桐油篾帽,作为双方的信物。接着,便由男方的父母请媒人到女方说亲。

说亲要由男方的阿舅,寨子中的长老与媒人,提上酒肉,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。在定婚仪式上,请来歌手唱“腊扣都”,表示从定婚之日起,男女双方都不允许第三者插手,若有违反,要受到谴责或惩罚。

同时,双方协商给一定的彩礼,作为聘婚礼物。 姑娘要出嫁时,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,告诉她们某月某日要出嫁。

到出嫁的前三天,女友们便邀约聚集到一起进行“篾沙尼”,即大家凑出糯米、肉、菜,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团聚饭。煮好的饭菜要密藏起来,不能让小伙子们知道,如果被他们发现,他们就要把甑子饭端去吃掉,她们又得重煮。

在姑娘们吃团聚饭时,作祟的小伙子把燃烧着的干辣椒,偷偷放在墙洞里,熏得姑娘们边吃边打喷嚏,惹得小伙子们哈哈大笑。 夜幕降临,吃过饭的姑娘们,依依不舍地陪伴着即将出嫁的姑娘,如诉如哭地唱起来。

新。

7. 哈尼族和汉族结婚,孩子户口会随哪儿

你关心的是户口落在哪方,还是孩子的民族属性? 1。

落户问题。一般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规定,但大体上,城市比农村条条框框多。

如果父母同为农业户口,孩子的户口落哪方都一样,也为农业户口;如果一方是非农,一方是农业,那么落哪方随哪方,具体要看当地规定;如果双方都是非农业,不管落哪方孩子子都是非农业户口,具体也要看当地如何规定的。 2。

民族属性。取决于父母双方而非一方,也就是说不管孩子随谁落户,只要父母有一方是少数民族,孩子的民族属性也可以是少数民族,这是父母的意愿问题,和落户地点无关。

但是,地方政策不一样,具体的政策及手续问题,你最好是咨询一下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,以免耽误事。

怎么跟哈尼族结婚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