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虫


一、白虫和秋虫有什么不同

1、秋虫包扎紧,白虫包扎松,这个包扎松是全方位的,皮壳、肉身、六足架构、身体的连接部。松是多代白虫和秋虫最大的区别。

2、秋虫六跳大,饱满,特别是大腿外侧宽度大,白虫六跳小,干瘪,侧过来看,外侧的宽度和身体完全不成比例,同时腿斑无立体感,全模糊在一起。

3、秋虫爪花大,色深,肉眼能观察明显,大腿关节红,鲜艳,白虫抓花小,色白或蛋黄色,远看疑似无爪花,大腿关节色淡。注意,秋虫才蜕皮的虫,这条不适用。同时秋虫爪花带弯钩,白虫钩度极小。jbljbl提到的爪花的开放角度,没大样本量的仔细观察过,不知道是个例和事普遍情况,说不上正确与否,以待日后观察,感谢jbljbl提供线索。

4、秋虫头盖黑亮(即使刚蜕皮的虫,头盖一定黑,但未必亮),白虫头盖在光线下基本呈现咖啡色(阳光基本能透过,隐约看到里面),养到老足,也会逐渐变黑。但没有分房会把白虫养老了来卖(这个工作量是要死人的,最求利润的分房不可能这样做)。5、秋虫项皮有疙瘩,毛丁、细纱或者光皮,同时项皮饱满,无亏欠感,白虫基本都是稀疏绒毛的项,或者粗看无毛,但有白色或者兰色一层颜色的遮盖,看起来很不舒服,感觉就像发霉的样子。白虫头项虽大,但项皮有明显的亏欠感,视觉上感觉密度不够。

6、秋虫色落明显,色饱和强,即使嫩虫,颜色也深厚,在阳光下能明显感觉到色光的反射。白虫色落淡,就好象被水泡过的印刷品,有点退色的感觉,同时阳光下有半透明的感觉。

7、秋虫须粗,坚韧,白虫须细,柔软,这条非常关键,基本可以十拿九稳。秋虫的须占上水,依旧保持坚挺,白虫须粘上水,基本会被水粘上,无法脱离,有饲养过白虫的人基本都会发现,白虫的须粘到水碗里,基本上就念在里面了,一定要身体移动才能把须从水里那出来,秋虫则可直接靠须自己的力量,让须摆脱水的粘连。

8、秋虫腹节结构紧凑,致密,即使有脂肪层,肚色依旧为米白色或者嫩白色或者黄色。白虫肚子连接松弛,显示纯白色、灰白色、青白色。

9、牙齿:野生虫牙齿由于一直处于磨练状态(挖洞、吃食),一般来说,牙齿的密度感觉强烈,即使牙小,但也有饱满和立体感 ,牙齿前部锯齿长,色黑、发亮。白虫牙齿缺少锻炼,即使大,但密度感极差,白呼呼的一副大牙,水润感很强烈,同时牙齿前部锯齿短小,色淡。 野生虫和混代白虫4.5.6,在入眼感觉上同样有一定区别,但比多代的区别难度大一些,混代白虫包扎、色光都比较接近野生的大棚虫,同时由于遗传和食物的因素,同样大部分张的比较大头大项。同时里面又有公本一代和母本一代的区别,母本一代更加难以区别。

二、如何区别野生蟋蟀和白虫

一.蟋蟀

蟋蟀多数中小型,少数大型。黄褐色至黑褐色。头圆,胸宽,触角细长。咀嚼式口器。有的大颚发达,强于咬斗。

各足跗节3节,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;后足发达,善跳跃;前足胫节上的听器,外侧大于内侧。产卵器外露,针状或矛状,由2对管瓣组成。雄、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。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。雌性个体较大,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,翅小。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,由翅脉上的刮片、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。前翅举起,左右摩擦,从而震动发音镜,发出音调。

体色多为黑褐色,体型多呈圆桶状,有粗壮的后腿,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。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,如果是雌虫,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,分辨雌雄还有一招,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,翅纹平直的是雌的。最特殊的是,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。

二.白虫

纯人工环境中,大吃大喝缺少运动的产物,典型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虫运动少,脂肪堆积大,造成小六跳,大头大身胚,这里面又要分多代仔和野生一代仔已经多代一代交配仔。

具体区别点:

1、蟋蟀包扎紧,白虫包扎松,这个包扎松是全方位的,皮壳、肉身、六足架构、身体的连接部。松是多代白虫和秋虫最大的区别。

2、蟋蟀六跳大,饱满,特别是大腿外侧宽度大,白虫六跳小,干瘪,侧过来看,外侧的宽度和身体完全不成比例,同时腿斑无立体感,全模糊在一起。

3、蟋蟀爪花大,色深,肉眼能观察明显,大腿关节红,鲜艳,白虫抓花小,色白或蛋黄色,远看疑似无爪花,大腿关节色淡。注意,秋虫才蜕皮的虫,这条不适用。同时秋虫爪花带弯钩,白虫钩度极小。

4、蟋蟀头盖黑亮(即使刚蜕皮的虫,头盖一定黑,但未必亮),白虫头盖在光线下基本呈现咖啡色(阳光基本能透过,隐约看到里面),养到老足,也会逐渐变黑。

5、蟋蟀项皮有疙瘩,毛丁、细纱或者光皮,同时项皮饱满,无亏欠感,白虫基本都是稀疏绒毛的项,或者粗看无毛,但有白色或者兰色一层颜色的遮盖,看起来很不舒服,感觉就像发霉的样子。白虫头项虽大,但项皮有明显的亏欠感,视觉上感觉密度不够。

6、蟋蟀色落明显,色饱和强,即使嫩虫,颜色也深厚,在阳光下能明显感觉到色光的反射。白虫色落淡,就好象被水泡过的印刷品,有点退色的感觉,同时阳光下有半透明的感觉。

7、蟋蟀须粗,坚韧,白虫须细,柔软,这条非常关键。

三、怎样辩别秋虫和白虫的关系

秋白分辨是虫友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,这里,简单的阐述一下最简单辨别方法,千万不要想的太深,因为现在大多是棚虫类的白虫,动态和饲养的辨别不具备广谱性。

白虫从饲养环境分,有缸白,棚白,地白。 按种系分,有第一代孵化卵和N代的孵孵化。 这里就不说缸白和N代孵化卵了,大多玩过多年蟋蟀的人都能辨认,例如野生一手虫大多肚里有青屎, 野生蟋蟀见光会躲,野生蟋蟀须活有贼性,野生蟋蟀入盆会抢食等等。

随着白虫技术的提升,现在的白虫有一代卵野生放养,棚养,当然也有多代的,这些蛐蛐先天营养较好,而且完全具备野生蛐蛐特征,所谓的秋白对比大多不具备广谱性,例如盆长,色络等等。事实上,前5年,上海,杭州,北京80%消费的都是这类蛐蛐,只是大多人并不知道,其实几乎所有人,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,你早就在消费白虫了。如果你花30元买了一条3斟的山东野生蛐蛐,这可能吗?

但最具备秋虫野白分辨广谱性的是项上的指甲印,一看就知, 玩者看一下这里的蛐蛐图片或者自己把捉来的野生虫看一下,野生虫90%以上项上指甲印处事没有坑状的,而白虫就算4龄放养,项上指甲印处就是深深的一个坑。

其实对于养蟋蟀技术较差的玩家,质量好的地棚白虫在同等价格下,肯定比纯野生虫更具性价比,无论拍子,外形和饲养。有了蛐蛐就成天打打草,看看蛐蛐,时不时想去掐一把的初级玩者而言,玩野生蛐蛐往往会吃亏。

但总的来说,白虫绝对不如野生虫,这是永远无法逾越的, 但白虫更适合更多蛐蛐爱好者,虽然很多人很不蟋蟀自己收到白虫,但实际在就在消费白虫了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